近日,环境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IF2024=12.2)刊发了海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青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Risk assessment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microplastics, and microorganisms in groundwater around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该论文以海南大学为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海南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学雅为该文唯一第一作者,黄青研究员为第一通讯作者,王旭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垃圾填埋场的废物渗入地下水中,污染水质,威胁地下水安全,并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中潜在有毒元素(PTEs)、微塑料(MPs)和微生物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封闭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中PTEs、MPs和微生物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结果显示,锰(Mn)和铬(Cr)是地下水中最主要的PTEs,2023年6月的Mn和Cr平均浓度分别是2023年11月的1.16倍和4.51倍。PTEs的风险评估表明,Mn严重污染,Cr中度污染。MPs的丰度在2023年6月的平均值是2023年11月的1.55倍;MPs表明地下水受到更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在下游区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主要的门类,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显示PTEs与微生物的门类呈正相关,与微生物的属类和MPs的丰度呈负相关。本研究强调了垃圾填埋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为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识别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修复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

论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7240
该研究得到了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科技专项基金、海南省教育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的支持。
近年来,黄青研究员负责的“城乡固废陆海统筹低碳资源化团队”围绕废物安全处置与高值化利用、污染场地生态重建与安全风险评估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s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emosphere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2023年2篇高被引);目前为《Toxics》、《Open Science》《亚热带植物科学》编委,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osphere、和《环境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30余期刊杂志的审稿专家。
撰稿:李学雅、黄青
审核:葛成军
复审:王旭